根據財政部等三部委日前聯合發布的通知,從明年1月1日起,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開始實施。
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遞延納稅,就是在年金繳費環節和年金基金投資收益環節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而將納稅義務遞延到個人實際領取年金的環節。顯然,這種制度安排可以降低多數參保者的實際稅負,提高企業和個人參繳年金的積極性,有助于作為我國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的企業、職業年金快速做大。據推算,年金遞延納稅將使年金規模未來3年保持年均30%以上增長,2015年達到或接近1萬億元。
這給了資本市場“中國版401K計劃”到來的遐想。和我國企業年金一樣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的美國401K計劃,上世紀80年代建立以來發展迅速,目前美國60%接近退休年齡的家庭擁有該種賬戶。截至今年二季度,累積資產達到3.79萬億美元。
美國401K計劃之所以被視為養老金發展的典范,不僅在于其采用的遞延納稅已經成為各國借鑒的樣板,更在于形成了長線資金與資本市場之間雙贏的模式:一方面,401K計劃為股市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直接或間接持股已經占到美國股票總市值的三分之一,從而成為推動美國股市持續走牛的力量;另一方面,401K計劃自身也獲得了較高的收益率,過去近30年中,美國401K計劃實現了年均超過6%的投資回報。
這個“與牛市共舞”的傳奇,才是股市投資者的夢想。打破稅收瓶頸,只完成了“中國版401K計劃”的上半場;如果中國企業年金能復制美國401K計劃的投資路線,資本市場也就迎來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年金、社保基金等場外長期資金入市,除了直接輸入推動股價上漲的資金,至少還能帶來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年金基金管理者作為重量級的機構投資者入市,有助于改善目前滬深兩市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二是作為典型的長期投資者,年金更加青睞有穩定增長、高分紅股票的投資取向,有助于提升藍籌股的估值中樞。
對于以流動性為食的資本市場,資金永遠是渴求的對象。但是,站在資金的角度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仍然有限。
現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規定,企業年金投資股票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和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的上限是30%。但在實際運作中,企業年金大多投向債券等固定收益類品種,這個上限其實形同虛設。據統計,截至2013年6月,企業年金積累基金規模5300多億元,其中投資權益類資產僅為幾百億元。即使年金規模不擴大,“盤活存量”也還有相當大空間。
放眼A股市場,重融資輕投資的頑疾尚未得到根治,市場走勢牛短熊長、波幅巨大,不僅缺乏穩定、合理的投資回報,還時常伴有突發系統性風險。讓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等百姓養命錢貿然入市甚至“救市”,只能說是市場的一廂情愿。
如果不能有效提高資本市場對長線資金的吸引力,潛在可入市資金的盤子再大,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也是遠水不解近渴。
有人提出,中國應該像美國那樣出臺對年金購買股票型基金比例的強制要求。但應該清醒地看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渠成”,才是長期資金“水到”的保障。真正的大牛市,從來都是良好的基本面和制度面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