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到世界 金融助力品牌跨越
傳統品牌煥發生機,新銳品牌相繼崛起,近年來,國內消費者越來越認可中國品牌。
事實上,在國貨成為消費者優先選擇的過程中,金融所發揮的力量不可忽視,一個規范、公開、透明、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作用尤其關鍵。那么,金融是如何助力中國品牌創新發展的?
品牌知名度離不開金融市場助力
近年來,市場掀起一場“國貨”熱潮,中國品牌越來越引起消費者的關注。比如,服裝老品牌中國李寧借用新國潮煥發新的生機;美妝新品牌花西子借用中國元素不斷推出新的爆品;即便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蔚來、小鵬等國產品牌也受到消費者青睞。
數據調研也對中國品牌的崛起作出驗證。君智戰略咨詢發布的《2020中國企業品牌發展調研報告》顯示,受中國企業產品質量或服務提升等多因素影響,高達8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品牌影響力呈上升態勢。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企業品牌建立的基礎需要關注“三度”——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其中,知名度是一個品牌最基本的條件,而知名度的背后離不開資本的輸血,離不開金融市場的助力,尤其是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資本對于我國企業成長與品牌發展來說,一是進一步加速了我國企業、品牌的成長速度,縮短了企業從初創到成熟的時間;二是促進了企業價值發現與健康成長,資本集中于優質的投資標的,也會進一步助推中小微企業管理與經營體系的不斷優化。”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指出。
機構資深從業者周國明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簡單來看,資本的入駐可以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在周國明看來,資本的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增加企業可支配資金,加速企業各項底層能力發展;二是幫助企業規劃發展路徑,特別是資本市場發展路徑及提供相應建議;三是為企業提供如客戶拓展、高管推薦等增值服務。
資本市場發展全面進入新階段
“中國品牌發展離不開一個個中小微企業的順利成長培育。”陳靂指出。
一個個中小微企業成長發展的背后離不來資本的助力。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據交易所公布的數據統計,中國上市公司總數從2012年5月的2422家發展至當前的4700多家,年均增長230家;總市值也從24萬億元發展至如今的80萬億元,去年年底總市值一度超過90萬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新三板掛牌公司6932家,全國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公司達3.81萬家(股份公司2.34萬家),這兩者主要為廣大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且絕大多數企業為民營企業。
“初創企業融資難仍然是我國金融市場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主要來自于初創企業存在管理基礎薄弱、經營風險較大、道德風險突出等因素,導致銀行以及非銀金融機構向初創企業發放貸款、投資的意愿較低。”陳靂指出,注冊制改革幫助更多滿足上市條件的中小科創企業實現了直接融資。
事實上,為解決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國金融、資本市場在10多年來歷經多次改革,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科創板、北交所相繼設立并推行注冊制以及新《證券法》的實施。
2018年11月,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消息傳出,2019年6月,科創板正式設立,為創新、創業企業打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2021年11月,北交所正式揭牌開市。彼時,業內指出,至此,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全面進入建設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歷史新階段。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隨著注冊制的實施,新三板的改革,科創板和北交所的推出以及四板市場制度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可以充分結合自身特點躋身資本市場,豐富融資渠道,提高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信譽度。
在陳靂看來,創業板更傾向于支持創業型、成長型的企業,行業分類較廣,大多數新上市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科創板則聚焦電子、計算機、醫藥生物等國家戰略領域行業,同時科創板在盈利方面也適當放寬要求,使得高速發展、具有一定行業地位,但短期無法實現盈利的科技創新企業,有機會在科創板實現上市;北交所則服務“精專特新”的中小企業,更重視企業的創新性和成長性。
其中,北交所的設立為國內眾多更小、更新、更早的中小企業上市打開了資本之門,助力它們走向成熟。
從8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首份年報“成績單”來看,2021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668.9億元,凈利潤7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1%、23.8%。88家上市公司去年實現盈利,盈利面達99%,充分體現出中小企業較強的韌性和活力。
為適應現代金融的發展,我國在2018年改革并完善了金融監管框架。彼時,全國人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將銀監會和保監會兩個機構整合成一個機構。至此,我國新一輪金融監管改革框架正式確立,概括為“一委一行兩會”,即金融委、央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
此外,我國還不斷推進資本市場法治建設,提升資本市場法治化水平,新《證券法》于2020年3月1日正式生效。業內人士指出,在探索完善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治建設之路。比如,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強化了對投資者的保護,同時對違法行為“零容忍”。
如今,中國投資者數量超過2億,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以及港交所遙相呼應,共同營造了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為廣大的中小微企業創造了成長、壯大的土壤,也為中國品牌的發展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中國企業抓住機遇逐漸走向國際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有69家公司躋身《財富》世界500強,2021年中國大陸(含香港)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二年居首,達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加上中國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43家公司上榜。
從世界500強的發展來看,大品牌更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走出國門,并購、整合等手段的應用較為頻繁。
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影響力持續擴大,與此同時,促進中國企業出海的環境也在不斷優化。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走出去”步伐。
據全球化智庫報告顯示,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全球出現大量的投資并購機會。中國企業抓住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5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實現歷史性的突破,位列全球第二,并超過同期吸引外資水平,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2018年,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先后發布《對外投資備案(核準)報告暫行辦法》《關于引導對外投融資基金健康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解決制約對外投資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激發企業投資活力。
《202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下降近40%的形勢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逆勢增長,達到1537.1億美元,同比增長12.3%,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份額的比例達到20.2%,占比較上年提高9.8個百分點。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