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9日電 (黃盛)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2023年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該名單共涉及20家銀行,其中包括6家國有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5家城市商業銀行。這也是我國連續第三年更新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李斌日前表示,上述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資產規模合計占到我國銀行業總資產的61%,占到金融業總資產的55%,這些銀行規模比較大、結構和業務復雜性比較高,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關聯性比較強。
李斌認為,系統重要性銀行在微觀審慎監管基礎上,還要接受基于宏觀審慎的附加監管,包括在最低資本和儲備資本要求之上再滿足0.25%到1.5%的附加資本要求,在杠桿率要求之上再滿足0.125%到0.75%的附加杠桿率要求,同時還要按時制定提交“兩個計劃”——恢復計劃和處置計劃建議,以強化資本內在約束機制,持續提升全面風險管理、內控合規和治理水平。
據了解,2020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和原中國銀保監會聯合發布了《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從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復雜性4個維度共13項指標評估認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得分超過100分的銀行進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并按照得分高低分為5組,組別越高表示系統重要性程度越高。此外,由于銀行發展戰略、業務模式和增長速度不同,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組別分布可能發生邊際變化。2021年和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和原中國銀保監會連續兩年對參評銀行進行系統重要性評估,識別出其中的系統重要性銀行并發布名單。
李斌認為,系統重要性銀行經營穩健,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就有堅實的基礎,因此評估認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并且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更高的監管標準和監管要求,對于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評估認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并提出更高的監管標準和要求,對于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增強我國金融體系穩健性具有重大意義。”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歷史經驗表明,系統重要性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會呈現出與一般風險不同的特征,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對金融體系產生較強的傳染性,并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較大的沖擊。因此,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防范“大而不能倒”風險等成為反思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的重要內容。
另據介紹,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在推動系統重要性銀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系統重要性銀行積極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斷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當前系統重要性銀行經營總體穩健,在金融體系中起到了“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截至今年6月末,系統重要性銀行平均不良率是1.27%,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是10.57%和15.65%,撥備覆蓋率達到了246%,保持了較高的資產質量和風險抵補能力。
此外,李斌表示,目前《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辦法》也已經完成了公開征求意見等相關程序,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正在積極推進有關工作,穩步擴大宏觀審慎管理的覆蓋范圍。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門將進一步發揮好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的合力,促進穩健經營,不斷夯實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