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喬雪峰)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的廣泛運用,與此相關的一些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平臺經濟就是一種基于數字技術和網絡協同的新經濟形態,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形態。
當前,伴隨著平臺經濟的發展,涌現出新業態和新型商業模式,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呈現出強大的就業吸納能力,成為擴大就業和消費的有效途徑。同時,也生了一批新職業,這些新職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平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1月16日,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在2023新職業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研討會上發布了《短視頻直播生態催生新職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直播生態推動傳統職業視頻化轉型及數字類新職業發展,帶動普惠型就業創業。
研究表明,快手平臺孕育和催生了174個新職業,創造3621萬個就業崗位,8成以上的傳統職業開啟視頻化轉型,反映了職業演進、經濟發展的最新方向和趨勢。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明在會上表示,新技術革命推動新業態“無中生有、層出不窮”和傳統產業“有中出新、日新月異”交織演進,短視頻直播生態等有力地助推著新職業發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宋鑫則指出,數字平臺推動新職業發展,呈現職業視頻化、視頻職業化的趨勢,不斷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和青年就業。
來自貴陽的00后籃球“扣將”劉安鑫,在某平臺賬號上有眾多粉絲兒。作為新職業村BA的記錄者,劉安鑫不僅通過短視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讓更多人關注貴州籃球的發展;同樣作為新職業的代表,李喬石則系統梳理了平臺的信息流廣告方法論,通過信息流廣告營銷專家的人才培養,為市場輸送超過500人,年服務客戶數超300家,助力品牌實現長效經營。
“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直播生態下的就業順應了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的新潮流,也符合人力資源合理布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成為平臺經濟促就業的典型實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范巍表示。
與會專家表示,基于規模化的內容生態和商業生態,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實現了供需的相互促進與再平衡,既推動了傳統職業的線上化升級,又通過新業態帶來了新職業和就業的大幅擴容,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走深走實。
快手科技副總裁陸謙表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快手正在與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深入融合,催生出多元消費、產業創新、知識學習、職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對就業、創業、職業所帶來的價值不斷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