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擔起更大責任 產出更多成果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共有133人新當選為院士。新當選院士正在進行哪些研究?未來有什么研究計劃?如何更好履行院士責任?圍繞這些話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兩位院士。
徐星:抓住機遇引領古生物學發展新方向
“這兩天收到很多年輕科研人員的祝賀短信,他們都對推動學科發展充滿期待,感覺責任更大了。”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道。
作為一名古生物學家,徐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中生代的恐龍化石,二是同時期的陸地生態系統。“在恐龍演化里,最主要的事件是鳥類起源。在鳥類起源方面,我做了很多研究,近期有文章剛發表,也有一些成果正在投稿。”徐星說。
近些年,古生物學發展呈現出了一些新趨勢。“在未來古生物學的發展方向上,我們其實已經提前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必須抓住機遇,引領新的發展方向。”徐星說。
一是推動古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融合發展。當前,徐星團隊已經與現代生物學領域的學者開展了合作研究。“然而,學科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方面的發展還比較緩慢。但這個方向非常重要,未來我們會進一步努力。”徐星期待建立一個整合性研究平臺,讓古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更好地融合,以回答生命演化的問題。
二是基于大數據開展古生物學研究。目前,古生物學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對已有研究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獲得新發現。“比如1824年命名第一種恐龍以來,恐龍研究領域已經有了很多的積累。基于對以往研究數據的深入挖掘,我們課題組已經發表了幾篇文章。”徐星舉例道,未來也要加強對這個方向的研究,建立相關生物類群的數據庫。
另外一個新方向是,用生態系統研究的方法,推動解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用生態系統研究的方法,恢復重建古生態系統。”徐星相信,歷史時期的生態系統與現代生態系統的對比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日常工作之余,徐星也熱衷做科普。“古生物學特別是恐龍研究是做科普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有了院士這個榮譽,相信能夠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學事業。”徐星說。
陳士林:最大的成就感來自對國家人民作出的貢獻
“這份崇高的榮譽是對我和我們本草基因重組學研究團隊這么多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新晉中國工程院院士、成都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陳士林說。
中藥材質量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保障,本草基因組學研究可有效解析藥用植物的遺傳背景,揭示其生物學本質。幾十年來,陳士林創立了中草藥DNA條形碼鑒定技術體系,為解決中藥材鑒定難題提供了有效工具。他率先建立中藥材DNA條形碼標準序列庫,并出版了《中國藥典中藥材DNA條形碼標準序列》專著。他通過全基因組解析提出靈芝為首個中藥基原模式真菌,還完成了人參、黃芪等多種重要中藥植物的全基因組測序,并揭示了其次生代謝途徑和功能基因。
“接下來,我們會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加大傳統中草藥的評價、新藥開發等方面的工作。”陳士林說,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草藥,有可能會產生一流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屠呦呦研究員以藥物化學方法從黃花蒿里提取分離篩選鑒定了治療瘧疾有效的青蒿素并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現在沒有什么行政職務了,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這是我最高興的事情。”陳士林感慨,“院士是對過往成績的認可,可以說是科研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但不是目標,我相信對所有科研人員來說,我們最大的成就感還是來自重量級的成果,來自對國家人民作出的貢獻。”
“院士這個稱號也意味著更大責任。我希望在成都中醫藥大學本草基因組學研究院這個平臺上,能做出更多高水平的成果,帶出一支高水平的隊伍。”陳士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