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招商引資與風險投資有相似性,兩者都需要評估項目、甄別企業。企業發展得好,可以為政府帶來稅收,拉動地方經濟,對投資者則是更為直接的股權收益;企業效益差,政府或投資者各有相應的損失。
這其中便涉及對企業的評估體系,從廣東三水今年新出臺的《三水區新引進產業項目評價體系》可以看到,經濟指標(投資和創稅)、環境保護、占地情況、科技含量是主要考評指標。
各項指標中,科技含量大項總分40分占去大頭,其下有子項目:(是否)重點項目、高新技術企業、科研實力、知識產權、產業帶動、品牌、影響力、行業地位。
管中窺豹,政府招商引資的意圖十分明確,引進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企業,以帶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但這份評價體系,擺在一個風投師面前,或許是不專業的。
在日前舉辦的廣東三水創新創業大賽上,一位風投師指著一份計劃書問,你們的財務報表在哪里?“我們不需要你花大量篇幅描述行業前景如何,每個行業我們都很了解,請給我更多數據,現金流、股權結構、盈利模式、組織架構、營銷覆蓋等等。”
這位風投師說,若放在前幾年,只要覺得一個產品好,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投資,但是經過幾次“血淋淋”的教訓,現在我們學乖了。我們會關注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內部管理等,這關乎一個企業的可持續性。常有產業前景很好的企業,因財務混亂而轟然倒塌,投資者血本無回。
企業資金鏈斷裂殃及政府的案例亦常有。一段時間以來為商業津津樂道的山東三聯之死,其留下的爛尾項目不得不由山東省常務副省長親自出面解決。即使在最為推崇自由市場的美國,企業發生危機,政府也不能置之不理,次貸危機發生時,美國財政部曾為雷曼兄弟制定了一攬子救助計劃。
由此觀之,如果招商引資的企業財務混亂,政府同投資者一樣面臨風險。為規避風險,投資者的做法是先將產業前景、技術創新等放在一邊,研究企業的財務報表和內部管理,以預測該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或許政府招商引資可以借鑒“風投”思維,在考察企業的投資、創稅、產業前景、技術創新的同時,深入微觀層面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是否規范、團隊梯度是否合理、股權結構是否清晰等,以此降低風險,也可起到規范行業、規范市場的作用。 陳奕凱
經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