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駕行業亟待規范和監管
繼打車軟件走紅之后,如今代駕軟件又在廈門市場掀起熱浪——只要用手機下單,距離最近的代駕司機就可迅速上門。代駕軟件火了,廈門傳統代駕企業卻是一片恐慌。一些傳統代駕企業已決定集體降價,與代駕軟件放手一搏。
(據《海峽導報》)
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當某一行業數量過多(進入過多)時,市場競爭這只“無形的手”就起著價格調節的作用,行業的各參與者通過“價格戰”形式爭奪市場份額。如今,代駕軟件對傳統代駕企業的沖擊,便是市場調節手段的生動表現。手機代駕不僅操作方便,在價格上也比傳統代駕便宜,因而能夠迅速在國內很多城市興起,迫使著傳統的代駕公司主動降價。
市場競爭是好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經濟運行的效率和參與者自身的活力。然而,市場從來不是萬能的,它存在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等局限性。在傳統的代駕企業眼中,代駕軟件的產生就像是一“攪局者”,面對迅猛的發展趨勢,只能使出不常規的卑劣手段:廈門的一些傳統代駕企業故意使用代駕軟件“忽悠”代駕軟件的司機,然后再“放鴿子”。代駕軟件的背后往往站著資金雄厚的投資商,當務之急是占領市場,并不在乎單筆交易的盈利,由于不差錢,就盡可能地壓低價格。種種亂象正是單純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表現。
也許,有不少人認為,消費者們最大限度地享受價格實惠,這樣豈不是更好?事實上,行業市場處于無序的競爭狀態下,最終損壞的還是消費者們的利益。線上代駕監管價格便宜,但其代駕司機多為兼職,良莠不齊,常常出現車輛違章、車內物品丟失、意外傷害等一系列事件。盡管它有打分評價功能,但也并不能保證完全的公開透明。由于與傳統代駕公司不同,不少手機代駕公司與司機之間是一種合作關系而并非雇傭關系,因此一旦產生糾紛,處理起來非常麻煩。如果傳統的代駕公司一味降低價格,它在服務和安全保障上勢必大打折扣,對選擇代駕的乘客們來說,自然也不利。
代駕軟件火了,倒逼著傳統代駕企業降價,代駕行業也將面臨著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只不過,在這過程中,作為“看得見的手”的政府調控和監管必須跟進。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卻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和相關法規,雖然有登記注冊,但交警、客運管理等相關部門,均無專門機構對代駕進行監管,對于代駕這個新興行業,現在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代駕行業的盲區,折射出政府在公共治理上對市場的“后知后覺”,這無疑是造成行業無序競爭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在代駕市場這塊“蛋糕”下,傳統代駕企業和線上代駕之間是可以得以合理分配的。互聯網代駕當然是未來代駕行業的一大趨勢,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而傳統代駕可以選擇與KTV、會所、酒吧等進行充分的合作,著重定位高收入人群,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也能占有一席之地。當然,要保證兩者良性有序的發展,一個重要的前途是需要政府部門出臺完善的相關法規和履行必要的監管。
□ 葉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