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及部分領域和區域的盲目開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是導致我國當前環境問題的主因,而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則是更深層面的制度原因。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確定了任務。
一年來,從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擴大征收范圍、加大處罰力度,到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從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到強化節水準入,開展水權試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穩步啟動。
一年來,從出臺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和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到推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再到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改革向著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不斷邁進。
過去一年,霧霾成為老百姓關注最多、詬病最多的環境問題,黨中央發起“向霧霾宣戰”的號令,“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努力,‘APEC藍’能保持下去。”
一系列治理污染的鐵規、鐵律相繼出臺,《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 行)》先后制發,以硬約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燃煤小鍋爐和老舊汽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分別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堅持行政手段、 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三管齊下”,以總量控制、源頭治理、區域聯動的努力,爭取“霧開霾散”。
今年元旦,經過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將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明確規定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 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實施統一的防治措施,使環保監控更強、更有力。正在建立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總體構想和工 作方案,也將推動我國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
堅定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向前,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繪出美麗中國的精彩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