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里,我們時常會聽到孩子追問爸媽:“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樹?”很多特殊品種爸媽們也答不上來。杭州旅游職業學校開發了一款手機APP,只要拿出手機對著花花草草“掃一掃”,圖片就自動上傳到APP平臺上,馬上可以得到答案。
信息化時代下的教育,就是那么有趣、便捷。
日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浙江省教育廳等主辦,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下城區人民政府承辦,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協辦的“2013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文暉論壇)”在杭州舉行。
本次大會就是以“國際視野智慧課堂”為主題,聚焦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這一命題,為推進杭州教育信息化進程獻計獻策。
信息技術
讓課堂變得有趣好玩
其實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九次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就在杭州市下城區召開,之后下城區就開始承辦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也有了更多信息技術在創新教育上的生動實踐。
安吉路學校在2003年開始做網站,引進網絡終端,實現了班班通網絡。2012年下半年,學校又引進了交互式白板。
安吉路學校校長黃雄最得意的就是IRS的運用。簡單來說,IRS是一種課堂即時反饋系統,可以有效提高電子白板在課堂中使用效率,學生的訊息可以即時反饋給老師,比如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掌握情況。于是,老師傳統的講授式授課變成了問答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機調整課堂的交流方式和流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如此一來,課堂的主動權就到了學生手上,學生負責搜集、整理、匯報、展示、交流,教師負責引導學生猜想、驗證、推理、提升。
勝藍實驗學校則啟動了“1+X”教學模式。所謂1+X,“1”指的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而“X”指多個交流對象,包括學生、老師、計算機等,也就是說師生在人手一機的情況下,進行時時互動教學,包括人人互動和人機互動。
校長余江說,學校有專門一批搞信息技術的老師,為學科老師做課題提供技術支持。“比如科學課將養蠶結繭的整個過程通過視頻展現。又比如英語學習,教師將教材配套的Flash課件、闖關游戲等下發到學生手中的平板電腦上,每個學生都可以自己操作學習,不會讀多聽幾遍,闖關不成重新來。
現在,學生們最興奮的事兒就是跑去多媒體中心上課,而任何老師要啟用“高大上”的信息化教學,還得靠搶。
還有杭州學軍小學,為了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自己的成長足跡建設當中,學校開發了各種學習應用:如“天賦秀”模塊,是同學們各種秀的平臺;還有”英語點讀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程度進行學習;就連體育運動都可數字化,體育老師不僅可以記載學生的運動項目, 還可以隨時將學生的身體數據上傳到健康檔案。
課堂教學
避免信息技術“作秀”
的確,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教師依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國家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主席陶西平認為,未來的教育模式必定是互動性和靈活性的高度有機結合,未來五年影響教育的六大信息技術分別是平板電腦、3D打印技術、學習分析技術、游戲及游戲化、可穿戴技術和大規模網絡課程。而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則是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增強信息意識,提高信息能力,提倡信息教育理念以及集中。
但采訪中,也有教育者擔憂,信息技術提升了,不少教師的教學能力卻下降了。“不少教師從網上找來課件,不加修改直接拿到課堂上來用,如果離開了多媒體,很多老師可能連課都不知道怎么上了。”一位校長向記者感嘆,“而現實是,老師們大多是在演示課、示范課上簡單地應用信息技術,而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卻很少應用信息技術了。不少好設備、好技術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沒有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日常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中國的教師教學更注重呈現,但實現學生人手一機只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如何讓硬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改變,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下城區教育局局長黃偉說,未來三年內,要在下城區形成數字校園示范建設體系,建成7~8所省市級數字校園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