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火!”一聲驚雷,大地震顫。某新型導彈拖著長長的尾焰騰空而起,直刺蒼穹。
此次演練,按下發射按鈕的是一名入伍剛滿一年的新戰士。新兵下連就能進行實裝操作,不動實裝實彈就能組織導彈發射訓練,推動第二炮兵某旅實現這一重大變革的就是該旅技術室主任陳學東。
數年前,新型導彈列裝該旅。因模擬訓練器材只有一套,在操作訓練中,只能是一個營“練”,多個營“看”。部隊領導著急!首長機關著急!
那段時間,陳學東天天跑陣地、進發射場,通宵達旦待在辦公室里,畫過的圖紙摞了兩米高,歷經數十次試驗、調試,終于研發成功能完全代替實彈的導彈技術訓練等效裝置。半年后,導彈發射訓練等效裝置也問世。
第二炮兵機關專門為此召開一次評審會,來自科研院所的專家評價:該成果使第二炮兵訓練手段發生了新的飛躍,訓練效益成倍增長。
陳學東的科研成果遠不止這些,在基層技術崗位工作20多年,他熟練掌握新型導彈21個專業和300多個測試項目,取得32項科研成果,其中3項被第二炮兵部隊推廣。去年年底,陳學東光榮當選第二炮兵“十大礪劍尖兵”。
經歷“迷霧重重”,換來“柳暗花明”
偌大的會議室里,多位將軍的目光都盯著大屏幕,凝神靜氣地期盼著某新型導彈又一項“新戰標”誕生。
“太好了!太好了!”一位將軍抬起手臂,看了看表興奮地說,“這正是我們多年孜孜以求的啊!”
演練結果顯示,該型導彈武器全部平臺連續測試時間縮短近一半,單發導彈測試時間縮短60%。在場所有人都向這一科研項目的牽頭人陳學東投去敬佩的目光。
導彈平臺系統好比導彈的心臟,給平臺系統測試程序進行優化難度很大。在不少科研院所攻關屢屢“碰壁”的情況下,陳學東主動提出開展導彈平臺系統單發測試、連續測試程序優化的想法。
程序優化需要總體分析論證、全面熟悉導彈技術和戰標等,這對于陳學東來說,相當于一次冒險的“跨界”。
那年初冬,塞外風霜如刀。為了收集第一手數據,陳學東三上高原,走進發射場跟班跟訓,查閱數據,檢驗導彈操作流程,反復優化測試方案。多少次“絞盡腦汁”,又經歷多少次“迷霧重重”,最后換來“柳暗花明”。
成功之后,第二炮兵一位首長握著陳學東的手欣喜地說:“你們為戰略導彈部隊作出了巨大貢獻,歷史會記住你們的!”
如今,該制導系統平臺測試項目流程優化,已被第二炮兵同型號部隊推廣,使新型“撒手锏”武器反應更敏捷、出手更迅速、“劍法”更精良。
有人給陳學東算了一筆賬,他扎根深山25年,一共完成了69項重大演訓和科研任務,“干的是技術員的活兒,可干成的都是司令員關注的事”。
既能當“專家”,也能當“雜家”
某型武器裝備定型會上,專家云集。陳學東作為作戰部隊唯一的代表,被請去參加會議。
會議開始不久,陳學東發現產品存在消耗備件不足、人為拔高裝備性能等問題。
面對在場的數十位權威專家,他毫不顧及會議主辦方的面子,掰著手指頭,慢條斯理地一口氣說出8個“不適應”。
一場帶有慶功性質的定型會,被他幾句話給攪“黃”了。雖然陳學東不給“面子”,遇到這類會議人們還都愛請他這個“部隊代表”。
懂技術、敢負責、不盲從……這是一些科研院所專家教授對陳學東的評價,就連航天科技集團資深院士,也稱贊他為“不是專家的專家”。
在第二炮兵某旅的創新成果展上,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大多數成果都是由陳學東領銜攻關的。
他牽頭完成旅指揮信息化系統開發,將五大系統高度集成,實現網上實時同步指揮、信息互通、戰斗力無縫鏈接。
他負責的陣地自動監控系統研制成功后,足不出戶就能對導彈陣地實時管控。
官兵們說他:“既能當‘專家’,也能當‘雜家’。專家干的活兒,他干成了;修理工干的活兒,他也干得很漂亮。”
一次,某技術陣地航吊一度“罷工”,如果返廠維修將耗資巨大。
訓練單位找到陳學東,他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換上工裝,親自爬到近10米高的航吊塔架上高空作業,僅花了1000多元就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幫博士干成事,讓戰士長本事
陳學東所在的技術室,是個只有十幾平方米的“斗室”,但這里卻成了培育良才的“大熔爐”。
他的手下有兩個博士、3個碩士、還有眾多本科生,可是人人都把只有大專學歷的陳學東當作老師,就連副旅長李懷勝也稱他為師傅。
博士王超,是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導彈專業的高才生,專業素質過硬,但實踐能力有所欠缺,來到技術室后曾一度壓力很大。
“重大任務優先安排,重點工作提前介入,重要科研盡早參與。”陳學東給王超量身打造能力“升級計劃”,讓他領銜攻關科研課題,參與實彈發射任務,派他到科研院所跟崗學習。
王超果然不負重托,畢業兩年完成十多項重大任務。如今,已成為旅里獨當一面的“技術能手”。
“幫博士干成事,讓戰士長本事。”這是官兵們對陳學東的評價。
三級軍士長于振川,如今是第二炮兵響當當的“排障王”。前些年,他還只是一個普通的修理工。來到技術室學習后,陳學東有意識給于振川派任務、壓擔子。
在一次演練中,裝備突然發生故障,搶修十萬火急。陳學東看了現場后已是心里有數,就指導于振川一步一步去維修。
經過多次重大任務歷練,于振川逐步成長為精通多型導彈裝備修理的“技術大拿”,圓滿完成10多次裝備保障搶修任務,兩次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蔡瑞金 吳天喜 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