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遼寧到海南,中國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一個個美麗海灣如珍珠般串珠成線。相較于幾年前,現在,海水更加干凈、海灘顏值更高,海鳥也更多了。這些變化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一個個隨海浪漂浮岸邊的塑料瓶被送進“小藍之家”,搖身一變,可能成為一把顏值出眾的椅子;修船工人操作著高壓水機器人,輕松褪去鋼鐵巨輪上斑斑銹漬,實現零廢水排放。浙江臺州的“藍色循環”項目和舟山的綠色修船技術,正是中國海洋生態保護創新實踐的生動縮影。
“藍色循環”:讓海洋垃圾變廢為寶的生態魔法
在浙江臺州,以“小藍之家”為核心,沿海地區居民、漁船和商船以及多家企業正攜手展開“拯救海洋”的行動。截至目前,各類群體參與治理超過6萬人次,共收集海洋廢棄物約6.4萬噸,其中塑料廢棄物5.4萬噸。
60多歲的漁嫂胡松素就是其中的一員。大海退潮時,她身穿藍色馬甲,夾起一個個隨海水漂來的塑料瓶。她胸前的GPS攝像頭隨動作輕輕晃動——這個“小眼睛”記錄下了她的每一次彎腰。
帶著滿滿一袋“戰利品”,胡松素來到附近的“小藍之家”。她盤算著:“一個瓶子能賣2毛錢,比一般垃圾回收站的3分錢一個多多了。這樣一個月能掙七八百元補貼家用?!?/p>
伴隨著潮起潮落,胡松素的身影每天都出現海邊。她的堅持,源于2020年啟動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項目。
進入“小藍之家”的塑料垃圾,歷經分揀、清洗、粉碎、改性,蛻變成消費后再生塑料(PCR)。最終,它將實現華麗變身,成為越野選手身穿的服裝,或者是飛馳汽車上的零件,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開始新的使命。
有了區塊鏈、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的加持,每一個海洋塑料都“來路清晰”。通過產品專屬的二維碼,收集、儲存、轉運、再生、制造,跟隨攝像頭,消費者有如親歷。經國際認證,海洋塑料粒子價格平均可賣到傳統再生塑料價格的1.3倍以上,制成的產品附加值也更高。
這是掃描廢棄海洋塑料制成品上“可視化海塑碼”后顯示的減排信息(2023年10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光耀 攝
“讓漁民有錢賺、企業有動力,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就進入了良性循環。”“藍色循環”項目發起成員之一、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方敏一語道破了其核心價值。
“藍色循環”項目創新解決了全球面臨的海洋廢棄物治理難題,這一中國方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項目斬獲聯合國最高級別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并在第六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被向全球推薦。
有了各方的努力,聯合國在“海洋十年”所描繪的美好愿景:一個潔凈、健康、物產豐盈、可預測、安全、可獲取且啟迪人心的海洋,將有望早日實現。
綠色修船:工業革新中的海洋守護
藍天白云下,萬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舟山萬邦重工)的船塢里,一片忙碌景象。高壓水機器人飛速“吞噬”著船體鐵銹,效率是傳統方法的四倍。在這里,沒有傳統船廠的喧囂,聽不到噴砂作業的轟鳴,聞不見刺鼻的化學劑氣味,更不會被更漫天飛舞的砂塵嗆得直咳嗽。
2022年10月19日,舟山萬邦重工的自行走直臂式高空作業平臺車正在作業。(舟山萬邦重工供圖)
舟山萬邦重工總經理陳勇介紹,超高壓水真空射流除銹可實現煙霧粉塵年度減排10萬噸,相當于每修一艘船減少700噸煙霧粉塵?!斑@樣的改變為中國、也為國際修船企業的綠色發展打開了通路?!标愑抡f。
十余年來,舟山萬邦重工自主研發出船塢勇士、船塢藍鯨、船塢大象等一批高端綠色修船設備,并實現技術出口。
尤其在國際環境不斷變化的當下,行業的提質升級顯得更為重要。“綠色修造船或者綠色修船,有助于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并且取信于國際船東,將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影響力?!敝袊壣缳|量認證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總經理馬昊立說。
以舟山萬邦重工為代表的舟山眾多修造船企業,正是在產業內部掀起綠色革命,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舟山作為國際最大的船舶修理改裝基地,外輪修理量占全球20%以上。在全球十大修船企業中,舟山就占據了5席。
今年5月,舟山萬邦重工主導創立了全球綠色修船企業聯盟,得到來自西班牙、德國等多國的業界主流船廠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
舟山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朱波表示:“成立綠色修船國際認證創新聯盟,制定綠色修船的標準體系,我們全力以赴地推進這項工作?!毕蚴澜巛敵鲋袊鴺藴剩尭啻跋硎堋熬G色SPA”,為世界修船業的綠色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科技賦能:共繪海洋保護的中國畫卷
臺州的“藍色循環”項目、舟山的綠色修船標準,只是中國海洋生態保護創新圖譜中的兩筆重彩。沿海各地紛紛通過整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為海洋生態保護提質增效賦能。
山東東營通過空中航拍、遙感解譯、現場核實、水上巡查、排污口監測等方式,給全市629個入海排污口“上戶口”;廣東深圳大鵬灣應用無人機水體表觀光譜觀測系統,實現無污染觀測,真正做到“踏浪無痕”;福建廈門通過AI視頻監控實時記錄海漂垃圾移動軌跡,讓打撈作業及時、精準。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83.7%,283個海灣中有162個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超過85%。
2023年8月8日,鳥瞰位于??谑泻?跒车摹疤炜罩健斌A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從漁嫂胸前的GPS攝像頭到綠色船廠的高壓水機器人,從區塊鏈上的垃圾溯源數據到無人機實現水體無污染觀測,中國以多元創新構建起海洋保護的立體網絡。這些實踐不僅守護著中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更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策劃:劉加文
統籌:楊定都 翁璟
記者:何媛 韓笑 馬江
編導:宋越
攝制:華婧雯 鄒訓永
鳴謝:舟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萬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
浙江通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臺州齊合天地金屬有限公司
新華網海外傳播中心 浙江分公司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