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侯雪靜、何偉)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11日在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上面向全球發布中英文智庫報告《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續奮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中國實踐與理論創新》,向全世界介紹中國跨越絕對貧困后的新使命、減貧理論實踐創新和國際減貧合作。
這是7月9日拍攝的《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續奮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中國實踐與理論創新》智庫報告。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報告以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主線,以中國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偉大實踐為基礎,闡釋了從精準扶貧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從“五個一批”工程到“四個不摘”長效機制,中國減貧治理的理論框架不斷豐富、方法路徑持續優化,邁向更加成熟定型的新階段。這一理論體系不僅根植于中國國情,更在實踐中不斷吸收人類減貧智慧,實現了從本土經驗向全球價值的升華。
報告分為“5年過渡期:在挑戰中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中國實踐”“中國減貧治理模式的理論創新及豐富發展”“中國減貧治理模式的基本遵循”“中國減貧行動與國際減貧合作”五個部分。
報告認為,中國共產黨打好脫貧地區5年過渡期“收官戰”,成績經受住了歷史和人民的檢驗。這也向世界充分說明,貧困不僅是可以戰勝的,在建立起可靠有效的后續幫扶機制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阻斷、可以不再復發的。
人類減貧史本質上是一部文明演進史。中國開創了減貧治理新范式,其理論創新與實踐在5年過渡期中得到了具象化驗證。報告將其概括為六個方面:“減貧范式革新:從‘涓滴效應’到‘精準滴灌’”“破解要素約束:‘弱鳥先飛’理論與資源激活”“創新制度設計:建立貧困動態治理體系”“優化路徑安排:‘千萬工程’與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區域協同:東西部協作與益貧市場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扶志扶智與內生發展邏輯”。
報告認為,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與時間檢驗,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體系正日益展現出更強的科學性,這一進程標志著中國減貧事業從“生存型保障”向“發展型文明”躍升的質變:它不僅是經濟指標的改善,更是對“什么是發展”“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等命題的創造性回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兼具實踐理性與人文關懷的中國答卷,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其核心價值在于闡明減貧不是簡單的物質積累,而是文明形態的整體躍升。
為總結中國不斷豐富和持續優化的減貧治理理論框架和方法路徑,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課題組在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深入中國東、中、西部近20個省、區、市開展調研,并依托新華社在海外的廣泛駐點專訪多個國家的政要和智庫專家,組織召開了多次專題研討會,廣泛吸取國內外減貧理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經過原創提煉,最終形成這一報告。報告以中英文同步向全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