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供圖
圖②③:《黃河大合唱》相關歷史資料。?????
本報記者??宋朝軍攝
圖④:廣東深圳寶安區(qū)西鄉(xiāng)會堂內(nèi),《黃河大合唱》演唱現(xiàn)場。??
馬佳驥攝
">圖①:李心草在指揮《黃河大合唱》。
中國音樂學院供圖
圖②③:《黃河大合唱》相關歷史資料。?????
本報記者??宋朝軍攝
圖④:廣東深圳寶安區(qū)西鄉(xiāng)會堂內(nèi),《黃河大合唱》演唱現(xiàn)場。??
馬佳驥攝
6月30日晚,北京音樂廳內(nèi),京津冀藝術家會聚一堂,奏響交響音樂會《黃河》;不久前,廣東深圳8個合唱團、300余名歌者共同演唱《黃河大合唱》,吸引近120萬網(wǎng)友線上觀演……80多年來,從烽火硝煙中誕生的《黃河大合唱》成為跨越時空的回響,承載著中華兒女的共同記憶。從主題展覽到各類演出,《黃河大合唱》的每個音符都跳動著時代的脈搏,讓我們重溫這首抗戰(zhàn)歌曲,感受經(jīng)典作品傳承的永恒力量。
——編 者
高校師生參觀《黃河大合唱》專題展
永恒的旋律 青春的力量
本報記者 黃 超
“老師,當時創(chuàng)作演出條件那么艱苦,是什么支撐他們完成這樣的巨作?”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內(nèi),“《黃河大合唱》從這里唱響”專題展區(qū),學校音樂表演系師生將一節(jié)專業(yè)課搬到了這里。面對學生的提問,中國人民大學音樂表演系副教授周源娓娓道來:“1938年,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武漢出發(fā),開赴呂梁山抗日根據(jù)地。行軍中因墜馬骨折,他是躺在擔架上渡過黃河到達延安的。這就是民族危亡關頭那一代中國青年的擔當。”
今年4月開始,專題展展出多個時期不同版本的《黃河大合唱》曲譜,以及歷史照片和文獻等。開展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除了專業(yè)表演團體,還有很多年輕學子。
“再看這里,在窯洞的煤油燈下,作曲家冼星海把原本的進行曲節(jié)奏改成波浪式旋律,賦予整部作品奔涌的生命力。”周源指向展墻上的老照片,冼星海伏案創(chuàng)作的身影被光影定格。
繼續(xù)參觀,魯迅藝術學院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華北聯(lián)合大學師生演奏革命歌曲等一批老照片,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他們昂揚的氣質‘溢出’照片,我仿佛能聽到穿越時空的歌聲。”大二學生王粒灃說。
“當時用了能找到的所有樂器,提琴、二胡、軍號等一起演奏。”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執(zhí)行策展人劉春榮介紹,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同年5月11日,陜北公學大禮堂,歌曲再次上演。當《怒吼吧 黃河》的尾音落下,掌聲、叫好聲、口號聲如雷鳴般涌向前臺,觀眾沸騰了。此后,歌曲迅速在延安各界傳唱開來。
在“時代強音”展區(qū),一張張圖表記錄下《黃河大合唱》一路唱響的印跡:1939年8月1日,華北聯(lián)合大學師生與當?shù)剀娒衽e行慶祝聯(lián)歡晚會,學校文工團進行表演;1945年11月14日,魯迅藝術學院師生組織演出,悼念冼星海……一首首歌曲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凝聚著全體中華兒女抵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的堅強決心和意志。
不遠處的電子大屏,傳來《黃河大合唱》的樂聲。“在這里,我們共同清唱一段《保衛(wèi)黃河》好嗎?”周源提議。隨即,清澈的歌聲在展廳響起,同學們自發(fā)應和。玻璃展柜上,年輕的面龐與展品彼此疊合。
“80多年前,革命先輩將音樂化作武器。今天,我們更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每個音符都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周源說。
西北民族大學《黃河大合唱》研究中心主任黃煒——
傳唱黃河的澎湃新聲
輕輕撫過《〈黃河大合唱〉簡史》的書頁,合唱的旋律仿佛就在耳邊,400多頁的書稿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我的姑父是《黃河大合唱》作詞人光未然。我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自記事起,似乎很少聽姑父講起《黃河大合唱》的故事。但在我眼中,他身上一直都蘊含著《黃河大合唱》承載的精神。
姑父僵直的左臂就是例證。1938年,他在晉陜峽谷河東山西前線一側行軍演出,曾墜馬導致左臂關節(jié)粉碎性骨折。在延安醫(yī)治時,姑父和冼星海同志重逢,討論再次合作。忍著傷痛,姑父在病床上連續(xù)口述5天,完成了《黃河大合唱》8個樂章的歌詞。
上大學時,我選擇了音樂系,畢業(yè)后,在西北民族大學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更多機會研究《黃河大合唱》的內(nèi)涵。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收集、挖掘和整理相關史料,做好闡述工作。
2018年,《黃河大合唱》研究中心在西北民族大學成立;2023年,全國首個《黃河大合唱》展覽館在學校開館,至今已有2萬多人次參觀……有了這些平臺,我們得以更好地進行思政教育、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籌備不易,堅定的決心離不開先輩精神的激勵。
《黃河大合唱》蘊含著的民族精神,不僅銘刻在歷史里,更凝聚于當代的奮斗中,鼓舞我們奔向更美好的未來。除了《黃河大合唱》作品本身,我們也把研究的視野投向歷史背景、當代社會價值等方面。近年來,西北民族大學先后舉辦了《黃河大合唱》國際學術研討會、“五洲同聲唱黃河”、“重走《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之路”等活動,讓更多人感受烽火歲月里先輩們的不屈精神。
(本報記者宋朝軍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