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頁頁書寫的,事業是一程程接力的。
福建廈門的發展史上,一份300多頁的“攻略”刻下鮮明印記。習近平同志領導制定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下簡稱《發展戰略》),不僅成為廈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藍圖,也是一座蘊藏戰略思維、思想方法的寶庫,對當前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諸多啟示。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從“一五”到“十五五”,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堅持不懈、與時俱進編制實施發展規劃。有人形象比喻,當世界上一些國家在搞“拳擊賽”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錨定目標一棒接一棒地跑歷史的“接力賽”。
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富有前瞻性、開創性的發展規劃,飽含對時間的深刻理解。
經濟特區怎樣建?自由港怎么搞?40年前,這一切尚無跡可尋,《發展戰略》提出建設“自由港型經濟特區”的“三步走”戰略構想。如今,廈門自貿片區成果斐然,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多點開花,“時間的魔力”有目共睹。
置身中國這個“壓縮時空”,時間是關鍵變量。長江十年禁漁,為的是一泓碧水,造福的是子孫后代;雄安新區“千年大計”,拔地而起的是未來城市的模樣……觀當下、思長遠、謀未來,今天的中國正在浩瀚的“時間歷史”中書寫著“歷史時間”。
在《擺脫貧困》一書里,習近平同志對滴水穿石有一番感悟:“一滴滴水對準一塊石頭,目標一致,矢志不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滴下去——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我們的經濟建設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
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以百年、千年為計”的時間觀,換個角度看,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也是“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的發展觀。
注重協調性、整體性的發展規劃,詮釋對方位的準確把握。
“分析廈門所處的戰略地位,把廈門特區置于整個國家的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環境中”“廈門是全國的廈門,廈門應該作為全國人民的窗口”……在《發展戰略》中,發展的方位感無比清晰。
幅員遼闊的中國,各地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少有,發展基礎和條件各不相同。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是大勢所趨,也是迫切要求。
山城重慶,“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樞紐,各類要素加速流動、高效集聚;滁州地界,卻能散發“蘇州氣質”,安徽“味道”與江蘇“配方”的組合,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部崛起聯動互補的縮影……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根本就在于把比較的優勢、機遇的優勢、大局的優勢,匯聚成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歷史偉業的優勢。
連點成面,落子成勢。由此更能理解,“各地區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在全國大局中精準定位,加強規劃銜接。”
時間觀與方位感,統一于發展戰略和規劃編制,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成就今天的中國,也必將創造明天的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