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殲—10飛機研制歷程,從立項、首飛到定型,歷經數十載,“三滴油”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更加說明創新需要點滴用心、長期耕耘
四川成都市的成飛航空主題教育基地里,矗立著一座“三滴油”雕塑。不起眼的幾滴油,憑什么值得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飛專門立雕塑,并把它和殲—10、殲—20等著名戰機放在一起?
別小瞧這“三滴油”,它們可大有來頭。1998年3月23日,我國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戰機殲—10飛機首飛成功。殊不知,最初的首飛時間并非這天。原來,在首飛前的一次發動機試車檢查中,機械員張鳳貴發現發動機滴落了三滴油,研制團隊沒有大意,連夜排查漏油點,反復拆裝發動機進行試車,終于解決了問題。盡管原定首飛時間“延誤”,但確保了飛機首飛成功。事后回顧,發動機漏油只有短短3秒鐘,若不是機械員嚴謹較真、研制團隊防微杜漸,后果不敢想象。
這小小幾滴油,蘊藏著如何做好科技創新的“大道理”。
要爭分奪秒,更要質量為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競爭如火如荼,誰能搶占先機,誰就能塑造優勢、贏得主動。然而除了創新速度,我們更應看重創新質量。如果速度和效率建立在犧牲質量的基礎上,結果往往得不償失。航空界有一條“海恩法則”,即一起嚴重事故背后,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試想,假如飛機研制團隊一味搶時間、追節點,“蘿卜快了不洗泥”,那殲—10怎可能創下世界三代機定型試飛“零摔機”的紀錄?“三滴油”的故事告訴我們:謀創新,“一板一眼”也很重要,嚴守規程、嚴把細節,才能少做無用功、少走冤枉路。
要大膽創新,更要腳踏實地。創新是不乏偶然性和想象力的探索,有時越是顛覆性創新,越需要天馬行空甚至打破常規的創意。然而,再好的“金點子”也要能落地見效,找到可行的實施方法,不能蠻干、亂干。殲—10飛機研制采用了一大批我國前所未有的新技術,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凝聚了一支既懂前沿創新又懂產業一線的隊伍,能夠將創新設想和工程實踐、應用場景緊密結合起來?!叭斡汀钡墓适?,正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謀創新的范例,這樣的成果才能扎扎實實、經得起檢驗。
要允許失敗,更要精益求精。創新路上,失誤在所難免,失敗更不罕見。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創新的過程少不了在挫折中摸爬滾打。就像飛機研制需要集成一系列尖端科技,是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在直面失敗的同時做到吃一塹、長一智,舉一反三,才能避免再犯同類錯誤。“三滴油”的故事,也是創新迭代的一環,通過持續積累經驗,精進尺寸之功,才有了航空事業的長足進步。
回溯殲—10飛機研制歷程,從立項、首飛到定型,歷經數十載,“三滴油”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更加說明創新需要點滴用心、長期耕耘。就像挖一口深井,在沒有打出水之前,只有反復枯燥的鉆探。今天,我國科技創新加快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勇闖創新“無人區”的道路上還會遇到更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挑戰。從“三滴油”里感悟和學習科研工作的細心、耐心和決心,我們必將打透更多“深井”,收獲汩汩甘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