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靳天龍
夏日的丹鳳縣花瓶子鎮花中村,恒豐源兔業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大棚內一片喧鬧,幾千只肉兔在籠內擠擠挨挨,嚼食青草的“沙沙”聲與嘰喳輕喚連成一片生機勃勃的奏鳴曲。合作社負責人代銀芳俯身仔細檢查一只母兔的狀況,手指撫過兔子的脊背,臉上浮現出溫和的笑意。
“2016年從河南學藝回來,咬牙買了500只種兔起家。”代銀芳指著眼前整齊排列的兔舍,聲音里帶著創業者的自豪,“你看現在,7個大棚養著上萬只兔子,一年能出欄10萬只哩。”說起當初創業的艱難,她的目光穿越棚舍望向遠方——那是她用汗水澆灌的產業田野。
兔舍的另一端,李書存正麻利地清掃籠底。這位62歲的丹鳳縣竹林關鎮人,之前一直在外漂泊打零工。他一邊利索地鏟起兔糞,一邊感慨:“年紀大了,外頭活計不好找,在這兒管吃管住,每月穩穩當當3500塊。”兔籠之間,他佝僂的身影與兔子構成一幅安詳的勞作圖景。
代銀芳彎下腰,輕輕抓起一把顆粒飼料,如數家珍:“肉兔這東西,真是‘小快靈’的寶貝疙瘩。”她掰著指頭細數——母兔一年可抱9窩崽,一窩10只左右;小兔70天就能出欄,平均一只賣60元,凈賺25元。這筆賬在她心頭盤算了千百遍:“一只母兔一年穩賺1750元,比種莊稼輕松多了。”
筆者了解到,這小小的兔子竟牽動起一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飼料用量驚人,一年500多噸飼料有商家送上門;出欄的肉兔多數被四川客商提前訂購,更令人驚奇的是,連兔糞都成了“香餑餑”。
代銀芳指向棚外堆積的肥料,語氣中透著意外之喜:“渭南的果園老板專門開車來拉,光這‘副產品’一年就帶來10萬元進賬。”生態循環的智慧悄然沉淀在合作社的土地上。
產業的根基越扎越深,離不開及時的政策活水。面對合作社快速發展期遭遇的資金瓶頸,花瓶子鎮政府主動牽線搭橋,助力其從農商銀行獲得50萬元周轉貸款,花中村村委會也注資15萬元入股支持。
“小兔子”撬動“大未來”的藍圖正在花瓶子鎮悄然展開。“兔子長得快、成本低、風險小,最適合咱農民養。”花瓶子鎮鎮長劉一劍說。花瓶子鎮正著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借兔還兔”等靈活合作,目標形成“百戶千兔”聯動局面,輻射帶動周邊村鎮共同發展。
劉一劍介紹,花瓶子鎮政府鼓勵村民種植牧草、豆類等肉兔飼料原料,讓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更令人矚目的是,2024年重點引進的陜西金豐源30萬只肉兔全產業鏈項目正在推進,未來將集繁育、養殖、有機肥加工、兔產品開發于一體,為產業插上升級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