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璽 通訊員 侯向鋒
柞水縣人民法院向群眾普及生態環保相關法律知識
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在秦嶺南麓,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宛如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橫跨秦嶺主脊南北坡。這里不僅有令人陶醉的原始森林、峽谷風光等自然景觀,還蘊藏著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全國最大的冷杉古樹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等在這里繁衍生息,被譽為“天然基因庫”。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牛背梁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非法穿越、盜伐濫獵等問題時有發生。為了守護這片珍貴的生態家園,2023年5月,柞水縣人民法院在營盤鎮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設立“秦嶺·牛背梁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搭建司法保護、宣傳教育、專家協作、府院聯動和生態修復五大平臺,積極發揮審判職能,用法治力量護衛秦嶺綠水青山。
近3年來,柞水縣人民法院共審結環境資源類刑事案件9件17人,其中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7件,無民事、行政環境資源類案件。包括非法狩獵罪、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等,收繳罰金1.7萬元,判處繳納生態修復賠償金1.32萬元,責令進行增殖放流投放魚苗1.7萬余尾。
開展巡回審判 夯實司法保障
為更加及時、有效地處理涉牛背梁生態環境案件,柞水縣人民法院在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開展了環境資源類案件普法宣傳暨巡回審判。這一舉措,將司法的觸角延伸到了生態保護的最前沿,大大縮短了司法與生態保護的距離。
巡回審判對潛在的違法行為形成了強大的威懾。過去,由于司法處理存在滯后性,一些不法分子心存僥幸,妄圖在牛背梁的生態保護區內謀取私利。如今,巡回審判的高效運作讓其明白,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從而有效遏制了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針對環境資源案件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柞水縣人民法院及時向相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秦嶺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同時,推進建立與行政機關的外部協調聯動機制,通過聯席會議、帶案指導、法治培訓、點評研判案件等活動,實現環境資源司法保護與環境執法的雙向有機銜接,確保前端與后端協同發力。
“隨著人們法律意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近3年來,我院處理的環境資源類刑事案件較以前減少了20%。”柞水縣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張濤說。
踐行恢復性司法 做實生態修復
在嚴厲打擊破壞行為的同時,柞水縣人民法院將生態修復作為司法保護的重要環節,通過“司法+科技+社區”模式,推動受損生態系統全面復蘇。
據張濤介紹,法院在審理環境資源案件時,積極合理適用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理念和方式,通過“補植復綠”“增殖放流”“技改抵扣”等方式修復受損生態環境,探索“碳匯”認購等方式實施生態修復,實現生態環境平衡發展。
柞水縣人民法院在司法實踐中,結合牛背梁景區珍稀動植物資源優勢,設立“野生動物保護放養區”“古樹名木保護區”等,在案件多發地設立“增殖放流區”“補植復綠區”,加強對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修復保護。
“法院在案件審理中收取的生態修復金、損害賠償金等,會優先用于生態環境修復、基地維護及后續管理。”法官毛博說,只有建立生態恢復治理長效機制,實現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才能實現環資審判可持續發展。
生態修復不僅修復了自然,更激活了社區發展活力。朱家灣村依托修復后的優美環境,發展生態民宿、研學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9年的8000元躍升至2024年的2.8萬元。法庭聯合景區設立“生態修復就業崗”,優先吸納周邊村民參與管護工作,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開展“花式”普法 提升環保意識
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和提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柞水縣人民法院在發揮司法審判功能的同時,通過“線上+線下”“普法+體驗”多維宣傳模式,將生態保護理念深深植入人心。
今年的“4·20秦嶺衛士行動日”集中宣傳期間,柞水縣人民法院組織干警在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廣場設置法律咨詢臺,向過往游客宣傳秦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講解破壞生態環境需承擔的法律后果。干警們還通過發放環保宣傳冊、宣講典型案例等方式,讓游客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同時,依托牛背梁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的優勢,柞水縣人民法院針對游客和青少年這兩大重點人群,不定期開展環保宣傳,突出景區特色,形成以全國最大的冷杉古樹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等為代表的牛背梁珍稀動植物資源宣傳資料。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節點,積極開展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環境保護主題活動。
除為游客普法宣傳,柞水縣人民法院還不定期到周邊村鎮開展普法宣傳活動。為激發公眾參與熱情,保護區聯合法庭推出生態保護積分獎勵制度,村民舉報違法行為、參與巡護、清理垃圾等行為均可累計積分,兌換景區門票或生活用品。朱家灣村村民毛某通過舉報非法捕魚者獲得積分獎勵后感慨:“保護牛背梁就是保護咱的家,現在人人都是監督員!”
柞水縣人民法院在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活動過程中,還總結編印涉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礦產資源、大氣污染等秦嶺生態保護典型案例,向社會公眾廣泛發放。挑選涉生態保護的重大案件,依托基地進行公開審理、集中宣判,將熱點案件轉化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形成“知識科普+節點普法+案例警示”的特色宣傳模式,有效提升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營造出共同守護秦嶺的良好社會氛圍。
站在新的起點上,牛背梁生態司法保護將持續深化跨區域協作,與秦嶺沿線保護區共建“生態司法保護聯盟”;推動“生態修復數字化平臺”建設,實現生態數據實時共享與智能分析;創新“生態碳匯補償機制”,將修復成果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動力。“我們將以司法保護為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墨,在牛背梁這片土地上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柞水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祁少志說。
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從來不是孤勇者。在牛背梁,司法的威嚴、公眾的自覺與科技的賦能,正共同織就一張嚴密的生態保護網。當游客側身穿過羚牛谷木棧道間的古樹時,當村民在民宿庭院中仰望璀璨星空時,當學生通過生態課堂觸摸自然的脈搏時——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分努力,都在詮釋一個真理:唯有以法治護航生態,以全民共筑屏障,才能讓綠水青山永續長存,讓子孫后代共享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