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 丁棟)第三屆中國縣域現代化農業發展高層論壇28-29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分析指出,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措施的到位,中國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面臨關鍵時期,農業農村的活力會得到極大的迸發,各種要素會得到極大的激活,城鄉間資源的交流和交換將會極大地豐富和活躍。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汪懋華指出,城市二、三產業和農村第一產業的結構不合理,據統計,2010年全國有34%的勞動力在從事第一產業,僅僅創造了10.1%國民生產總值。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
對于三中全會提出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汪懋華表示,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驅動力,對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起到重要作用。要將三農的難題納入到新型城鎮化戰略中,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解決三農發展的難題,發揮工業化和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走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表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隨著城鎮化發展和農業人口轉移,傳統的農戶經營模式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未來“誰來種地”成為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杜志雄表示,未來中國農業發展有三大目標,即保證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維持較高的競爭力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實現三大目標,現有的超小規模的農戶經營已經是難以為繼。
杜志雄指出,三中全會提出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土地流轉會成為未來一段時期農業發展的主旋律。在改革中應該明確“確權在先流轉在后”的順序,一個是加快全國范圍土地確權,特別是農地的確權要加快,還要盡快修改相關的法律,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加快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
“以農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是三中全會明確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朱明指出,這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和發展空間。縣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做好規劃,謀劃好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爭取政府、社會、企業和農民的支持與參與,只有充分調動和利用各方面的資源,才能真正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