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擁抱變化,讓AI創造就業增量
又是一年畢業季,人工智能(AI)相關人才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在企業展位和高校雙選會上,“大模型研究員”“算法工程師”等AI相關崗位以誘人薪資虛位以待。
當下,AI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融入經濟社會運行,正在重塑職業版圖。
一方面,AI給就業帶來一定沖擊。與人類歷史上的工業革命不同,此輪AI浪潮的發展,不僅導致部分重復性體力勞動被替代,還開始影響傳統意義上被視為“安全區”的腦力勞動。人工客服、生產線上的工人、傳統的汽車駕駛員以及曾經吃香的原畫師、翻譯等,都在擔心被AI搶走飯碗。
另一方面,AI既促進了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不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如“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標注工程師”等一批新職業,打開一片廣闊的就業“新藍海”。某招聘網站近日發布的《智駕和機器人領域人才洞察》報告稱,2025年4月,智駕和機器人領域的新發崗位數量較2024年1月增長了28倍。據麥肯錫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600萬人,而人才缺口可能高達400萬人。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我們要理性看待AI與就業的關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挑戰。要看到,當前AI崗位面臨大量人才缺口,與此同時,部分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卻無法達到崗位要求,“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在AI領域尤為突出。因此,我們要扎實推進AI教育,加快構建完備的“AI+”適應性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適銷對路”的AI復合型人才。要強化AI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職業教育培訓適配性,促進勞動者能力提升和就業轉型,為普通人鋪就穿越“技術風暴”的“緩沖帶”。
同時,我們要加強科學研判,完善應對預案,穩慎把握AI替代勞動力的范圍、力度、節奏,并深化就業公共服務,加強社會保障和失業救助。比如,可由政府或相關機構以公益形式,為中低技能勞動者提供工業機器人操作、數據采集等實用課程,針對被替代人員制定更加靈活的社保繳費制度,加強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人員的權益保障,等等。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進步最終會通過擴大經濟規模創造更多就業機會。AI不是就業市場的“侵略者”,而是生產力躍升的新引擎。深挖AI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潛力,助力勞動者實現技能和價值躍升,就能用就業創造效應減緩就業替代影響,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