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杜燕飛)作為我國產能規模最大的天然鈾產能基地,“國鈾一號”示范工程日前生產出第一桶鈾產品。該示范工程建成后,將為國家能源安全與核工業發展提供保障,也將提升我國天然鈾產業國際競爭力。
“作為我國第三代鈾礦采冶技術體系的實踐成果,該示范工程于2024年7月12日開工建設,1年時間即生產出產品,創國內天然鈾產能項目建設新速度。”中國鈾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旭表示,該示范工程構建了以“綠色環保、遠程管控、智能分析、高質高效”為核心的現代化鈾礦山生產要素,通過采礦全流程數字化與智能化分析,實現了鈾礦開采的可預測、可控制。
據介紹,該項目解決了厚含礦含水層強還原礦體、低品位高滲透礦床、溶浸流場再造等,砂巖鈾礦地浸開采核心技術難題;研發“數字建井”技術,較傳統成井工藝,鈾浸出效率提升一倍以上;首創“數字原地浸出可視化高效采鈾”體系,建立了“資源數字化管理+數字建井+可視化高效浸出”的精準高效新模式;創新“定向”成井工藝,實現對地下鈾礦物的精準浸出,提高資源回收率。
“該示范工程建成了國內首個地浸鈾礦山智能化遠程管控中心,將傳統生產運行模式升級為‘千里之外,一鍵采鈾’的遠程管控新模式,減少現場作業人員,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管理,助力‘智能化、少人化’智慧礦山建設。”項目團隊負責人介紹,建立地浸大數據智能分析中心,通過對海量生產數據的采集、存儲和挖掘,精準分析抽注液量、鈾濃度及關鍵元素變化趨勢,預測浸出條件變化影響,并制定優化解決方案,實現了生產的精準控制和節能降耗。
“‘國鈾一號’示范工程的引領效應,將驅動我國天然鈾產業在技術創新、裝備研發、工藝優化等關鍵領域實現更大突破,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與國際地位。”袁旭說,下一步,“國鈾一號”技術將應用、加速推廣到松遼、二連、鄂爾多斯、伊犁等我國北方盆地鈾資源開發,支撐建成一批新的鈾礦大基地,保障核能發展對鈾資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