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納入“營改增”試點的上海文化創意產業整體減少繳納增值稅超過52億元
■本報記者 徐 科
在“營改增”惠及的眾多行業中,文化傳媒業成績最為亮眼。去年8月1日起,國務院將廣播影視制作、播映、發行等納入“營改增”現代服務業試點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根據上海市稅務局數據,目前上海納入“營改增”試點的文化創意產業整體減少繳納增值稅超過52億元。分析人士認為,“營改增”改革給營收總規模超3000億元的中國廣播影視業帶來的將不僅是稅收負擔的減少,還對企業組織架構、營銷模式調整以及整個行業專業化分工和技術革新等造成一系列深層次的影響。
Wind統計數據顯示,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截至2014年二季度末,48家傳媒類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439.8億元,同比增長24%,33家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有33家公司凈利潤同比上升,占比均高達69%。
“營改增對于影視行業,包括傳媒行業是一個比較大的利好。”宏源證券并購部總經理洪濤認為,目前文化傳媒行業的跨界并購熱潮就說明行業發展良好,受到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的追捧。
對文化傳媒行業而言,上半年不僅業績表現不負眾望,“營改增”還將進一步惠及整個產業鏈更好的發展。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8月19日聯合發布《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逐步將文化服務行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等扶持措施。業內人士稱,這意味著除了文化制造行業之外的其他子行業都會納入進來,包括出版、演藝、影視、游戲、動漫、藝術品等行業。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部分行業也承受了“營改增”改革帶來的陣痛,比如交通運輸、融資租賃、貨運代理等行業都出現了企業稅負不降反升的局面。
就具體行業遇到的暫時困難,國家財稅部門及時摸底,掌握準確數據,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加以解決:以融資租賃業為例,相關部門明確了售后回租業務標的物本金不計入銷售額,繼而降低了納稅人的實際稅負。
與此同時,對于因“營改增”稅負上升的企業,很多省市都提出配套的過渡性財政政策。 如上海市:對因“營改增”稅負增加的企業,由財政部門依申請予以返還。
專家表示,財政補貼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都難以長期持續,因此迫切需要從頂層設計上進行制度性優化。比如增值稅“簡率”與“降率”并舉,以減輕企業負擔,并為增值稅擴圍中稅率的減少統一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