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嚴峻,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新的中國經濟支撐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合作新平臺,已成普遍共識。然而部分地區近年來在沿江建設中借勢以低廉資源養落后產能,在產業承接轉移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失衡,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九龍”治水體制致使地區間互設“關卡”矛盾重重。建設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針對如何建立協作機制與平臺,破除地方利益保護壁壘,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市場要素流動、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本報今日推出《疏浚長江經濟帶》組稿以探究竟。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沿江省市采訪中了解到,部分地區近年來在建設中存在投入利用不足、行政壁壘和無序低層次開發等問題,少數地方出現借勢“賣資源”等苗頭,成為新時期推進落實“建設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短板”。一些領導干部因為認識不到位、定位不明確,存在“以舊思維應對新棋局”的思想誤區,扶持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走經濟發展的“老路”。
“諸侯經濟”無序發展
記者調研發現,沿江各省市間在交通一體化、產業有序分工、政府協調合作等方面仍存歷史欠賬,而“諸侯經濟”式的發展理念造成流域經濟體本應具備的整體性、關聯性不足,無序發展帶來內耗制約沿江開放開發。
鐵路建設先導性不足,沿江城市人流物流不暢。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的一位專家認為,長期以來流域各省市間的人流物流依托長江水運大通道得以有效保障,造成對沿江鐵路建設長期投入不足。記者采訪了解到,從四川宜賓到上海的長江兩岸,散布著30多個地級市與縣城,但至今沒有一條高效鐵路將這些縣市串聯。一些黨政領導和專家學者認為,沿江鐵路建設已成為長江經濟帶戰略在交通領域的最大欠賬。
省市間協調合作不暢,聯動式發展遭遇行政壁壘。湖北黃岡市黃梅縣與江西九江市隔江相望,由九江長江大橋相連。因為地理交通條件優越,湖北將黃梅縣視為對外開放開發的“橋頭堡”,并設立省級經濟開發區探索黃梅縣依托九江市跨江跨區域協作發展之路。湖北省發改委長江經濟帶指導處處長常賢波告訴記者:“為加快黃梅縣與九江的經濟一體化,湖北多次與江西溝通,希望各自取消九江長江大橋的過橋費,但一直未能有效解決難題?!辈稍L中,沿江不少干部群眾向記者反映,不只是行政區域交界地帶因壁壘梗阻難成發展合力,甚至省內、地市內的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之間都存在“斷頭路”、重復收費等情況。
區域經濟體各唱各調,產業無序發展致惡性競爭。以汽車產業為例,目前長江沿線計有十堰、上海、武漢、重慶、南京、蕪湖、南昌、成都等地,都把汽車工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部分省市還在政府采購中保留帶有保護本地汽車產品銷售的政策規定,通過行政手段搞不公平競爭。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戴宏偉、上海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董事長陳青洲等表示,由于受客觀歷史條件和各自利益調整影響,目前各地在實際推進工作中出現圈地盤、爭老大、搶資源等苗頭:一些地方圈地固守、擴大占有,造成區域間分崩割裂;幾個大中型城市互相競爭、搶當“龍頭老大”,嚴重阻礙基礎建設的整體效應;個別省市搶占發展資源,以鄰為壑缺乏協作,嚴重破壞產業鏈條的連接和延伸。因此,沿江省市和相關部門在推動建設長江經濟帶過程中,始終要有整體觀、大局觀,充分考慮共贏、相互支撐依賴,樹立統一流域規劃的整體理念。
謹防穿“新鞋”走“老路”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各類經濟園區過多過濫現象突出,大到地市、小到鄉鎮,似乎不搞經濟園區就不算建設長江經濟帶。而中上游部分地區在人為壓低土地、能源、礦產等市場要素價格同時,放寬國家環保、能耗等政策口徑,扶持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走工業發展的“老路”。
一些地方對原有經濟園區“開而不發”,當前又借長江經濟帶建設之名扎堆規劃各類新園區。在華中某省的產業承接轉移示范區內,各類經濟園區已達90個,截至2013年底各類經濟園區基礎設施投入達到42億元,平均每個園區吸引到省外項目到位資金不足2.3億元,到位外資僅180萬美元。一位干部告訴記者,當地各類經濟園區過多過濫現象突出,大到地市、小到鄉鎮,“似乎不搞經濟園區就不算建設長江經濟帶”。在長江中下游部分經濟欠發達省份,記者所到之處都能感覺到一些地方簡單上馬、興建園區的沖動,少數領導干部說起建設長江經濟帶就大講特講園區建設,而園區內大多是當地原有企業,屬于產業承接轉移的并不多。
在江蘇儀征,近年來造船業異軍突起,12公里的長江岸線上有大小28家船廠,平均不到500米就有一家;在湖北黃石,一段79公里的長江沿岸竟建有108個碼頭。一些長江岸線資源成“唐僧肉”,相關省市出現造船港口等項目亂搶亂占的新苗頭。中部省份一個地級市主管招商引資的干部告訴記者,我國岸線資源現行項目申報制度,審批時隨項目無償提供,因此地方為招商引資亂批岸線的事例屢見不鮮。“長江經濟帶戰略提出后,一些造船項目和重化工企業投資要求配套岸線資源,有的甚至借各種名義牟取暴利?!?/p>
采訪中,一些人士還對土地、能源、礦產等市場要素被“賤賣”,沿江開放開發出現高耗能、高污染轉移的苗頭表示擔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家生認為,中上游省份借低電價優勢吸引電力需求量大的產業,實際是在以低電價養落后產能。在建設長江經濟帶過程中,要防止中上游地區在人為壓低土地、能源、礦產等市場要素同時,放寬國家環保、能耗等政策口徑,扶持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
產業布局亟待克服認識誤區
有的省市在規劃經濟發展新藍圖時,生態保護讓位于經濟建設。一些地區對沿長江黃金水道布局臨港產業園、重化工園區興趣大,對區域經濟一體化認識不到位。越是到長江中上游的中西部省份,當地官員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越是高漲,而對營造公平、統一區域市場卻重視不足。
南京財經大學校長劉志彪表示,用水運帶思維開發長江流域經濟,基本開發格局是要發展對運輸成本比較敏感的產業,“一個是物流、船舶等與運輸業直接相關的行業,另外一個實際上就是重化工業,因為只有重化工才是對運輸成本比較敏感的產業,而且它是屬于耗費水量、電量、土地資源產業?!?/p>
“長江流域經濟帶的開發,水資源只是一個符號,更多的應該進行長江流域基礎設施建設。”劉志彪認為,拉動信息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拉動新的產業發展、拉動就業,實現市場一體化和制度協調,才能為整個長江流域乃至中國經濟創造新的起飛條件。
采訪中記者明顯感受到,越是到長江中上游的中西部省份,當地官員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越是高漲,而對營造公平、統一區域市場卻重視不足。而長三角的江蘇、上海等省市的多位企業家則表示,中西部省份行政效率低、政策環境差,是他們沿長江向中上游進行產業布局的最大擔憂。
另外,中央提出長江經濟帶戰略后,有的省市在規劃經濟發展新藍圖時,生態保護讓位于經濟建設。長江干流重慶段小南海水電站項目、西南最大氟化工產業園建在長江上游等項目因破壞環境而存在重大爭議。
“沿長江的化工廠、水電站等都會對生態產生破壞,政府部門掌握著長江水質惡化的數據,但從來不向社會公布。更可怕的是,這類數據有時按官員的需求,被任意篡改,服務于當地上馬生化工項目的需求?!泵耖g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介紹,“社會公眾拿不到真實的長江生態方面的數據,保護環境就喪失了依據。我們也曾申請過信息公開,但核心數據被政府部門以種種原因拒絕提供。”
大自然保護協會淡水項目總監朱樂認為,國家應當對長江生態環境做一次系統調查,摸清沿長江的環境容量。否則,長江生態環境到底能承受多少工業污染成了扯不清的“口水戰”。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唐衛彬、劉亢、皮曙初、王賢、賈遠坤、張翅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