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部沿海城市渴望綠色轉型,遠在西部的清潔能源正跨越千山萬水,通過跨區跨省電力網絡,為城市的工廠、地鐵、寫字樓輸送動力;當西部地區遭遇極端天氣,東部沿海的穩定電力又逆向奔赴,保障著城市的運行與生產不停歇……”這樣一幅能源跨區流動、互濟互補的生動場景,正成為我國電力供應的日常寫照。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復函》(以下簡稱《方案》),標志著全面打通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大電網的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正式建立,這是我國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和電力市場建設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電力體制改革專家夏清做客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談欄目時表示,伴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走過十年,我國電力市場建設迎來重大突破,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跨區跨省市場聯合運行,為便捷生活筑牢電力供應保障網。
夏清介紹,當前我國跨區跨省市場建設成果顯著:一是實現了電力市場規則的統一,我國建立了電力市場“1+N”基礎規則體系,消除了電力市場交易存在的制度性差異障礙,進而全面提升了市場的流動性,賦予市場成員更多的選擇性,降低了因制度性差異產生的省間市場交易成本。
二是建立了更加適應高比例新能源的電力市場,相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時間上的波動性、間歇性、隨機性,跨區跨省因時區差異、氣候差異、電源結構差異產生的互補性,更加適合這些資源的時空資源優化配置。跨區跨省電力市場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多種形式能源電力的相互補充,降低能源供應波動性,提升系統能源供應穩定性,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三是能夠更加有效地保障電力供應,每一個省獨立滿足自身保供要求,需要建設大量的頂峰調節資源,而這些電源往往只為了滿足度夏、度冬期間幾十個小時的尖峰負荷,資源利用率不高,通過跨區跨省市場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各省互保互濟,可以降低每一個省的電力保供成本,同時提升各省靈活性資源利用效率。
四是充分挖掘不同省份供需互補潛力,各省經濟結構的差異性決定了各省負荷特性和供需形勢具有較大的互補性,例如四川電網晚上負荷最高時刻約為21點,重慶電網晚上負荷最高時刻為17點,兩省之間具有較強的供需互補潛力,跨區跨省市場能夠充分挖掘這種互補潛力,在價格信號的激勵下產生需求側的時間與空間價格彈性,進而全面提升電力資產的資產利用率與市場整體效率。
談及兩大電網統籌運行,夏清分析,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已建成跨區域市場,突破省級獨立模式后,關鍵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方案》與現有市場體系有效銜接,以最小改革成本實現最大效益,賦予市場成員充分選擇權。跨電網經營區電力交易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等聯合組織,成員通過信息平臺獲取供需、價格信息后,可自主選擇參與方式。如山西火電發現南方電網區域負荷高漲、電價高位,便能在交易平臺掛牌,經北京、廣州交易中心協同,實現跨區精準對接,讓市場主體“一鍵”參與,提升交易效率與便捷度。
這場電力市場突破,正重塑我國能源配置格局。
夏清還表示,從西部光伏板到東部變電站,跨區交易讓清潔能源“走得更遠”,讓電力保供“更高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持續動力,見證著中國能源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堅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