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亞投行:要把“政治賬”與“經濟賬”算平衡
李定華
10月24日,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代表齊聚北京,共同簽署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備忘錄,這為亞投行建立章程和設立機構邁出了重要一步。
從立行宗旨和金融外交上看,亞投行將是一個“高大上”的機構。
這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模式和原則運營,重點支持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領域。
“要想富,先修路。”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以減貧為主要宗旨相比,亞投行將加強區域內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域內互聯互通,增強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在經濟迅速崛起后,中國積極布局金融外交,倡議建立金磚銀行、亞投行等機構,積極提供國際公共物品。這既是大國的一種國際責任,推動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也為把中國的經濟實力轉化為外交影響力,搭建了一系列的平臺,以提升國際話語權。
由于亞投行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經濟權重作為各國股份分配的基礎,中國將持有最大股份。在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選擇暫不加入的背景下,中國有望在其中發揮主導性作用。
但凡事說易行難,要確保亞投行踐行其既定宗旨,還必須在機制設計和運營管理上 “接地氣”。
首先,要做到算“政治賬”與“經濟賬”的平衡。亞投行作為一家國際金融組織,不是搞對外援助或做慈善事業,只有實現穩定盈利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但基礎設施投資存在“建設周期長、本息回收慢”等特點,而且一些跨越國界的基礎設施項目,部分路段可能存在人煙稀少、施工難度大等問題,單從“經濟賬”的角度看是不劃算的;但若算“政治賬”,從推動區域互聯互通的角度看社會效應,又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亞投行的投資項目必須在投資收益和政治考量間尋求平衡,用一些優質項目的盈利來補貼算“政治賬”的損失,確保整體盈利,才能保證機構的長期發展。
其次,用精品工程來打造自身品牌。衡量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看建設效率高低、質量是否過硬,另一方面看是否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這需要亞投行在項目盡職調查、施工方招標、設備采購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可以借鑒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做法,由股東組成的國際團隊對施工過程進行監管,確保建設質量。畢竟,嚴重的建設施工浪費,甚至出現“豆腐渣”工程,都有違亞投行成立的初衷。在建設施工中和完工后,讓項目所在地的居民在就業、收入等方面受益,并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
作為國際經濟金融組織的后來者,亞投行只有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其口碑和影響力才能不斷擴大,并吸引更多域內國家加入。國際組織的生存之道,與人同理,誰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第三,要充分發揮亞投行的“杠桿效應”。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而據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到2020年,亞洲經濟體內部基礎設施投資需要8萬億美元,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另需3000億美元。可以說,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十分龐大,只有充分發揮亞投行的撬動和放大作用,才能以“小”錢辦“大”事。
比如,相關項目可由亞投行與其他國際開發機構(比如世界銀行)、項目所在國家政府,甚至是私人機構來共同出資,風險共擔、收益共享,以發揮亞投行的“杠桿效應”。
(作者系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